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
1年前 (2024-04-17)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木公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韶关丹霞山与罗浮山、西樵山和鼎湖山并列为广东四大名山。
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的丹霞山,外山门象“山”字,长88米,宽36米,高41.8米,是目前我国的山门。
5月2日上午八点左右,来到阳元岩景区附近。
水上丹霞码头后面的远山,是景点睡美人…… 经过阳元山前的断石村,在水上丹霞码头打卡。
阳元石景区个景点:汇元池。
池水源自阳元山九个山谷的溪涧,是为元气汇集之地,取“万源归宗”之意,故名。
拜阳台。
阳元石近在咫尺,此处成了人们参拜祈子的场所…… 乾元亭,建于拜阳台之上,也是一处观景台。
前方这只巨型的手掌,食指指尖位置的小亭子是嘉遁亭,大拇指就是阳元石。
被誉为“天下奇石”的阳元石,又叫“祖石”,起源于古代的崇拜文化。
阳元石高28米,直径7米,形成时间约30万年。
著名的云崖栈道,旁边的路标提示:全长1680米,坡陡路险,慎行。
问了打扫卫生的大叔前面栈道路况,他说上面路段有的更陡更险…… 云霄栈道是沿着阳元山石墙中的石缝开凿而成,部分路段坡度为九十度,十分险要。
“绝壁当千仞,危崖一线开”。
既来之则安之,爬吧! 前方一小段路只容一个人手脚并用,垂直上下爬行! 在云霄栈道上欣赏美景…… 出栈道后是条三岔路。
往右拐,不远处便是山顶上的嘉遁亭。
嘉遁亭三面悬崖,视野开阔,此不可再行。
嘉遁亭寓意人生凡事见好即可,不可强求。
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往回走,来到细美寨。
据介绍:明朝末年,当地车头村豪绅吴德彰一家大小来此避战乱,于山顶结寨,取名“细美寨”,地势异常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直太平天国起义才遭废弃,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
站在细美寨上,远眺四周,大地、山峰、河流显得那么宁静…… 细美寨三面悬崖峭壁,面有石级可登,出山顶寨门下山,迎面就是九九天梯。
天梯凿于非常陡峭的崖壁中,下山更是让人望而生畏…… 😄哈哈~看看谁敢不抓铁索链就下山的? 抬头仰望细美寨,要上去也不容易啊! 混元石。
天罡桥(风车岩)。
经过生桥,因石墙壁立,风穿石桥,风速增强,当地老百姓称此洞叫风婆岩。
玄机台。
在天罡桥顶,据说道元真人在此会众仙演绎天地造化之理,最终大彻大悟,驾鹤升天,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台上现保留八十一个小洞,据说可组成二十八个星宿。
回望玄机台后面的九九天梯,还是那么令人震撼! “岭南桥”——通泰桥(天生桥),桥长50米,内拱跨度38米,拱高15米,桥面宽6--8米,桥面最薄处仅3米。
据说从此桥通过会万事亨通,心身康泰。
晒布岩(玉屏风)。
阳元山大石墙崖壁上布满了平行的竖向浅沟槽,犹如大块布匹在崖壁上晾晒,故称晒布岩。
云门。
狮子岩的道山门,属崩积石拱。
崩塌巨石内书“锁云”二字。
海豹石 。
最高点海拔约150米,崖顶裂隙上生长的灌木俨然成了海豹的胡须…… 石棺岩。
古代狮子岩庙高僧的墓地,原有古墓5座,均有墓塔。
民国初期,寺庙荒废,古墓屡遭盗掘,现仅存塔石若干。
天门关。
是海豹石与金牛山之间的峡谷,是狮子岩一带进出的两个要塞之一。
古时在此建有石关,故又称为石门关。
后来逐步被侵蚀成为峡谷,保留下来的成为双鳌石(海豹石和鳌鱼石)石墙。
混元洞,大型风化扁平洞穴。
这里环境清幽,适于静修。
据说远古时期道元真人开辟狮子岩时就住在混元洞。
狮子岩庙遗址。
现遗址内有房址六间,其中分别有一主殿和大殿。
隋唐以后,佛教兴起,在此建造了上下两层佛殿,明清时最盛,有僧人数十,成为丹霞山区最初的寺庙之一,清末民初毁于战乱与匪患,寺庙逐步荒废。
遗址左前方建有水池,右前方有干涸水井一口。
狮子岩庙遗址前的美景…… 回春谷 双乳石 。
位于回春谷的赤壁悬崖上,离地面30多米,乳峰凸悬于崖壁约1米,宽约4米。
丹霞山老山门,南方典型的门洞式标志坊,修建于1984年,是进入长老峰景区的重要通道。
“层岩尽染读天书”,通过锦石岩寺山门…… 梦觉关。
大型蜂窝状洞穴,其洞形状好像佛龛,洞壁留有摩崖石刻4题。
北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漳州人法云居士游览锦石岩时,发现此处环境极为清幽,是个修炼的好地方,他感叹说:“半生都在梦中过了,今日始觉清虚!”。
后人于是把这个岩洞称为“梦觉关”。
普同塔。
建于南明永历二年,即清顺治五年(1648),为锦石岩众僧所建,历代禅师圆寂后的骨灰放于此塔。
该塔为红色砂岩砌筑楼阁式石塔,塔平面八角形。
摩崖下的两方小池,万绿旁绕,冷泉凝碧,清澈见底,游鱼可数;阳光漫射,镜面浮金,丹崖相映,色彩斑斓,所以这个水池叫“浸碧浮金”。
旁边的“幽洞通天”和“百丈峡”上山路均已封闭禁止通行了…… 尼姑庵山门正在重建中,崖壁上一道飞泉像不卷的珠帘,从天而落,随风飘飘洒洒…… 七佛殿 锦岩洞天 眼前如带的锦江在参错排列的诸峰之间蜿蜒,别有一番情趣…… 石刻“大吉祥” 锦石岩是由前后四个岩洞連成一体的, 分别叫千圣岩、祖师岩、伏虎岩和龙王岩。
其中以伏虎岩为,深有20多 米,高约4米,可容数百人。
锦石岩寺位于锦石岩内,五代时就有僧伽此,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佛教居士法云来游,在此建庵造寺,时为锦石岩寺之开始,锦石岩洞内密布自北宋以来的历代摩崖石刻及碑刻,以大雄宝殿内最为密集。
现为尼姑庵。
观瀑亭 马尾飞瀑,古人称“龙尾泉”,是丹霞山最著名的瀑布。
其源出自山顶海螺峰与宝珠峰,自千尺岩头飞泄而下,直落锦石岩下之深潭。
由于水量不大,流飞百丈,如素练悬空;山风簸扬,散作万缕白丝,似马尾摇曳,故名马尾瀑。
锦岩大赤壁,又名锦石岩赤壁丹崖,高达200米左右,在大雄宝殿所在地之龙王岩旁。
龙王岩洞内壁有一条岩石皱起象蜂房形的纹络,状如鳞甲,长数十米,就象一条鳞甲鲜明的巨龙穿插缠绕于岩洞中。
此处就是丹霞山古十二景之一的"片鳞秋月",也称作"龙鳞片甲"。
半山亭。
位于丹霞山长老峰景区下层,是去锦石岩寺和上别传寺的分水岭。
“丹霞”石刻 紫玉台,一处天然地质剖面,上面的“到此生隐心”“法海慈航”“诞先登岸”等石刻铁画银勾,令人叹绝。
这是明末清初李充茂题刻的丹霞山记,记述了当时开发丹霞山的全过程,全文1344个字。
鼎盛时期,别传寺有和尚几百名,善男信女终年不绝,“红尘不到”的丹霞山成了人们拜佛浏览的好去处,成为岭南十大禅林之一。
前方陡峭石阶的尽头有个老山门,崖壁上书有六个大字“丹霞山·别传寺”,字迹斑驳,颇具沧桑。
"风过竹林犹见寺,云生锦水更藏山",这就是别传禅寺,也叫别传寺。
明末清初,明朝遗臣原江西虔州(赣州)巡抚李永茂偕其弟李充茂花一百多两银子买下丹霞山作为隐居之地,开始架桥铺路开发丹霞山。
李永茂死后,李充茂把丹霞山捐给了当时住在广州海幢寺的澹归和尚作为静养之地,澹归于康熙元年(1662年)到丹霞山开辟道场,取“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意,名为“别传寺”,终成粤北著名禅寺。
每当别传寺的僧人早晚功课及佛事之时,钟鼓齐鸣,磬鱼同响,梵吹这音弥漫半山。
此般景象无论古今丹霞十二胜景中,均列此一景,古称"杰阁晨钟",今言"别传梵吹"。
铁质的七级佛塔。
从上方“丹梯铁索”绕路巨石左侧下山的游客…… “通天峡”。
石刻“呼吸通天”,是登山顶的必经之路。
这里石裂为二,形如掌,中间露出一峡道,高达数丈,狭隘仅可通人。
我们在此被堵了约20分钟左右,动弹不得…… 在通天峡上方是御风亭,此真有凌空御风的感觉,是登山休、观景的好地方。
御风亭前是著名的“丹梯铁索”。
这里是一处的红岩峭壁,两旁空旷,无所依傍。
崖壁右下方石刻“宜若登天”,说明了它的险峻…… 丹梯铁索的上端是霞关,旧称海山门,为登山踏的隘口。
爬上丹梯铁索,站在这里虽能纵目如簇的翠峰、似练的锦江,但两旁千丈丹崖直落涧底,令人心悸目眩,不敢久滞流连,😄赶紧闪了…… 海螺岩澹归墓石刻 澹归乃崇祯十三年(1640年)登进士,授官为山东临清知州。
不久清攻陷桂林,澹归出家为僧。
澹归和尚(1614-1680)墓位于海螺峰基部,塔墓始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毁于清乾隆年间,1987年别传寺本焕和尚住持重修。
左侧有邹宗尧【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任韶州仁化知县】所题“最上乘”三字。
右侧岩顶悬崖上,有清代李煦【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任韶州知府】所题“海螺岩”三个大字。
晚秀岩。
每当夕阳西下,常见万紫千红、漫天云霞尽入襟带,故名。
明末太仆卿海阳姚亦若曾带领家眷隐居于此,现大部分已损坏倒塌。
草悬岩。
此岩岩口向北,远望山北诸山,烟帆上下,恍如天然画图。
明末苍梧道长朱丹鸣与处士陈二酉同隐于此岩。
水帘岩。
半月形,清瀑万溇,自海螺顶而下,状如霏玉喷珠,帘幕低垂,故名水帘岩。
明末侍御史贺康年曾带家眷隐居在这里。
火烧岩,又名夜光岩。
洞高约20米,长约60米,深5-10米。
傍晚时分,晚霞与红色的洞壁交相辉映,灿烂如火,故名。
虹桥拥翠。
位于海螺峰与宝珠峰中间的背山谷地。
这里有四米长的巨石,势如长虹,又平整如桥面,是由海螺峰去宝珠峰的通道。
“桥”的两侧,一边下临深壑,一边连着山崖。
连着山崖的一边,篁竹繁生,葱茏翠郁,清幽奇秀。
舵石。
丹霞之顶,三峰耸峙,形似船舵,故名。
因时有烟岚笼罩,白云环绕,登临其上,如入仙境,故又名“舵石朝曦”。
松树坳。
“青青交道杉,森郁互参倚”,由"虹桥"继续往东行,有一片松林,如海如云。
山风徐来,林海松涛哗然作乐,在这里聆听大自然的天簌…… 僧帽峰。
此峰前高后低,就像是僧人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独占鳌头 ” 片鳞岩。
一个风化而成的扁平洞穴,长达30米、深不过3--5米,因洞顶有几片小型蜂窝状凹穴,形如鳞片,故名。
清代有僧居住,清末荒废。
龙王泉。
方形水池一口,水池上方为龙头出水口。
水源出自宝珠峰上,水池上方岩壁镌刻“龙王泉”三字。
韶音亭。
相传,距今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经过此地,登山而奏韶乐,美妙动听的乐曲,周围的山石亦为之动容,变成形状奇异的“三十六石”,故名。
旁有丹霞山本土文人龙兆康楷书《韶音亭记》。
“绿海丹山” 雪岩寺。
明末崇祯年间,这里就被开辟为佛寺,岩顶悬崖,有清初书法家三韩高承爵所题“雪岩”二字。
民国后期,雪岩寺荒废,像被盗。
现存主体建筑均为晚清、民国时期重修。
在海螺峰龙王岩前,有一丹霞古十二景之一的乳泉春溜。
清代顺治年间,仁化有一读书人,叫刘松涛,在此攻读诗书,见甘泉清爽,即凿井两口,取名乳泉。
现有石刻三字“石乳泉”,泉水自岩下汩汩而出,清冽甘甜,滑如石乳…… 距离409米的主峰长老峰(观日亭)还有60米…… 下山咯…… 双喜台。
长老峰东侧崖壁有然“囍”字,高约5米,宽3米,乃大自然鬼斧工的杰作,形如古代的阳刻摩崖石刻,2009年8月被发现。
双囍台下面的观景台也因而得名“观囍台”。
人们都有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愿望,所以很多游客都在这里留影。
沿着丹霞栈道(长老峰云崖观光栈道)下山,全长近500米…… 眼前这山峰是陀螺?帽子?还是潜水艇? 此峰就像一根定海针,插在山顶之上,叫天柱石,也称蜡烛峰,是丹霞山一大奇峰。
一线天(福音峡)。
这里悬崖相依,两山并立,相距不过数尺,远观之则只见蓝天一线,这里是四条路交汇的路口。
前往翔龙湖景区,根据路标寻找与阳元石齐名的阴元石…… 阴元石(少阴石)。
在翔龙湖景区湖尾处,沿汇龙溪上玉女台,在这高山竟秀的树林里,路旁有一块“天下绝景”——阴元石。
岩高4.5米,最宽5米。
竖状洞穴高3米,宽3-15厘米,被称之为“母亲石”、和“生之门”。
下午5点左右,眼看就要下雨了,翔龙湖码头上要出景区的游客早已开启了人人人人的排队模式…… 翔龙湖位于长老峰南侧,因其湖面轮廓酷似一条腾飞的龙而得名。
从龙头龙尾总长1350米,水深18米。
湖边金龟山夹一半开石峡,湖水进入恰成龙须,故名龙须涧。
乘坐游艇,穿过玉带桥,看两岸青山徐徐后移,听"锦水滩声"悄送情歌…… 若能驾一叶扁舟,于碧波中寻幽揽胜,倾听那龙吟似的汩汩泉声,在流波撷胜的过程定会有种“千山依序入画屏”的感受……
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的丹霞山,外山门象“山”字,长88米,宽36米,高41.8米,是目前我国的山门。
5月2日上午八点左右,来到阳元岩景区附近。
水上丹霞码头后面的远山,是景点睡美人…… 经过阳元山前的断石村,在水上丹霞码头打卡。
阳元石景区个景点:汇元池。
池水源自阳元山九个山谷的溪涧,是为元气汇集之地,取“万源归宗”之意,故名。
拜阳台。
阳元石近在咫尺,此处成了人们参拜祈子的场所…… 乾元亭,建于拜阳台之上,也是一处观景台。
前方这只巨型的手掌,食指指尖位置的小亭子是嘉遁亭,大拇指就是阳元石。
被誉为“天下奇石”的阳元石,又叫“祖石”,起源于古代的崇拜文化。
阳元石高28米,直径7米,形成时间约30万年。
著名的云崖栈道,旁边的路标提示:全长1680米,坡陡路险,慎行。
问了打扫卫生的大叔前面栈道路况,他说上面路段有的更陡更险…… 云霄栈道是沿着阳元山石墙中的石缝开凿而成,部分路段坡度为九十度,十分险要。
“绝壁当千仞,危崖一线开”。
既来之则安之,爬吧! 前方一小段路只容一个人手脚并用,垂直上下爬行! 在云霄栈道上欣赏美景…… 出栈道后是条三岔路。
往右拐,不远处便是山顶上的嘉遁亭。
嘉遁亭三面悬崖,视野开阔,此不可再行。
嘉遁亭寓意人生凡事见好即可,不可强求。
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往回走,来到细美寨。
据介绍:明朝末年,当地车头村豪绅吴德彰一家大小来此避战乱,于山顶结寨,取名“细美寨”,地势异常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直太平天国起义才遭废弃,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
站在细美寨上,远眺四周,大地、山峰、河流显得那么宁静…… 细美寨三面悬崖峭壁,面有石级可登,出山顶寨门下山,迎面就是九九天梯。
天梯凿于非常陡峭的崖壁中,下山更是让人望而生畏…… 😄哈哈~看看谁敢不抓铁索链就下山的? 抬头仰望细美寨,要上去也不容易啊! 混元石。
天罡桥(风车岩)。
经过生桥,因石墙壁立,风穿石桥,风速增强,当地老百姓称此洞叫风婆岩。
玄机台。
在天罡桥顶,据说道元真人在此会众仙演绎天地造化之理,最终大彻大悟,驾鹤升天,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台上现保留八十一个小洞,据说可组成二十八个星宿。
回望玄机台后面的九九天梯,还是那么令人震撼! “岭南桥”——通泰桥(天生桥),桥长50米,内拱跨度38米,拱高15米,桥面宽6--8米,桥面最薄处仅3米。
据说从此桥通过会万事亨通,心身康泰。
晒布岩(玉屏风)。
阳元山大石墙崖壁上布满了平行的竖向浅沟槽,犹如大块布匹在崖壁上晾晒,故称晒布岩。
云门。
狮子岩的道山门,属崩积石拱。
崩塌巨石内书“锁云”二字。
海豹石 。
最高点海拔约150米,崖顶裂隙上生长的灌木俨然成了海豹的胡须…… 石棺岩。
古代狮子岩庙高僧的墓地,原有古墓5座,均有墓塔。
民国初期,寺庙荒废,古墓屡遭盗掘,现仅存塔石若干。
天门关。
是海豹石与金牛山之间的峡谷,是狮子岩一带进出的两个要塞之一。
古时在此建有石关,故又称为石门关。
后来逐步被侵蚀成为峡谷,保留下来的成为双鳌石(海豹石和鳌鱼石)石墙。
混元洞,大型风化扁平洞穴。
这里环境清幽,适于静修。
据说远古时期道元真人开辟狮子岩时就住在混元洞。
狮子岩庙遗址。
现遗址内有房址六间,其中分别有一主殿和大殿。
隋唐以后,佛教兴起,在此建造了上下两层佛殿,明清时最盛,有僧人数十,成为丹霞山区最初的寺庙之一,清末民初毁于战乱与匪患,寺庙逐步荒废。
遗址左前方建有水池,右前方有干涸水井一口。
狮子岩庙遗址前的美景…… 回春谷 双乳石 。
位于回春谷的赤壁悬崖上,离地面30多米,乳峰凸悬于崖壁约1米,宽约4米。
丹霞山老山门,南方典型的门洞式标志坊,修建于1984年,是进入长老峰景区的重要通道。
“层岩尽染读天书”,通过锦石岩寺山门…… 梦觉关。
大型蜂窝状洞穴,其洞形状好像佛龛,洞壁留有摩崖石刻4题。
北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漳州人法云居士游览锦石岩时,发现此处环境极为清幽,是个修炼的好地方,他感叹说:“半生都在梦中过了,今日始觉清虚!”。
后人于是把这个岩洞称为“梦觉关”。
普同塔。
建于南明永历二年,即清顺治五年(1648),为锦石岩众僧所建,历代禅师圆寂后的骨灰放于此塔。
该塔为红色砂岩砌筑楼阁式石塔,塔平面八角形。
摩崖下的两方小池,万绿旁绕,冷泉凝碧,清澈见底,游鱼可数;阳光漫射,镜面浮金,丹崖相映,色彩斑斓,所以这个水池叫“浸碧浮金”。
旁边的“幽洞通天”和“百丈峡”上山路均已封闭禁止通行了…… 尼姑庵山门正在重建中,崖壁上一道飞泉像不卷的珠帘,从天而落,随风飘飘洒洒…… 七佛殿 锦岩洞天 眼前如带的锦江在参错排列的诸峰之间蜿蜒,别有一番情趣…… 石刻“大吉祥” 锦石岩是由前后四个岩洞連成一体的, 分别叫千圣岩、祖师岩、伏虎岩和龙王岩。
其中以伏虎岩为,深有20多 米,高约4米,可容数百人。
锦石岩寺位于锦石岩内,五代时就有僧伽此,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佛教居士法云来游,在此建庵造寺,时为锦石岩寺之开始,锦石岩洞内密布自北宋以来的历代摩崖石刻及碑刻,以大雄宝殿内最为密集。
现为尼姑庵。
观瀑亭 马尾飞瀑,古人称“龙尾泉”,是丹霞山最著名的瀑布。
其源出自山顶海螺峰与宝珠峰,自千尺岩头飞泄而下,直落锦石岩下之深潭。
由于水量不大,流飞百丈,如素练悬空;山风簸扬,散作万缕白丝,似马尾摇曳,故名马尾瀑。
锦岩大赤壁,又名锦石岩赤壁丹崖,高达200米左右,在大雄宝殿所在地之龙王岩旁。
龙王岩洞内壁有一条岩石皱起象蜂房形的纹络,状如鳞甲,长数十米,就象一条鳞甲鲜明的巨龙穿插缠绕于岩洞中。
此处就是丹霞山古十二景之一的"片鳞秋月",也称作"龙鳞片甲"。
半山亭。
位于丹霞山长老峰景区下层,是去锦石岩寺和上别传寺的分水岭。
“丹霞”石刻 紫玉台,一处天然地质剖面,上面的“到此生隐心”“法海慈航”“诞先登岸”等石刻铁画银勾,令人叹绝。
这是明末清初李充茂题刻的丹霞山记,记述了当时开发丹霞山的全过程,全文1344个字。
鼎盛时期,别传寺有和尚几百名,善男信女终年不绝,“红尘不到”的丹霞山成了人们拜佛浏览的好去处,成为岭南十大禅林之一。
前方陡峭石阶的尽头有个老山门,崖壁上书有六个大字“丹霞山·别传寺”,字迹斑驳,颇具沧桑。
"风过竹林犹见寺,云生锦水更藏山",这就是别传禅寺,也叫别传寺。
明末清初,明朝遗臣原江西虔州(赣州)巡抚李永茂偕其弟李充茂花一百多两银子买下丹霞山作为隐居之地,开始架桥铺路开发丹霞山。
李永茂死后,李充茂把丹霞山捐给了当时住在广州海幢寺的澹归和尚作为静养之地,澹归于康熙元年(1662年)到丹霞山开辟道场,取“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意,名为“别传寺”,终成粤北著名禅寺。
每当别传寺的僧人早晚功课及佛事之时,钟鼓齐鸣,磬鱼同响,梵吹这音弥漫半山。
此般景象无论古今丹霞十二胜景中,均列此一景,古称"杰阁晨钟",今言"别传梵吹"。
铁质的七级佛塔。
从上方“丹梯铁索”绕路巨石左侧下山的游客…… “通天峡”。
石刻“呼吸通天”,是登山顶的必经之路。
这里石裂为二,形如掌,中间露出一峡道,高达数丈,狭隘仅可通人。
我们在此被堵了约20分钟左右,动弹不得…… 在通天峡上方是御风亭,此真有凌空御风的感觉,是登山休、观景的好地方。
御风亭前是著名的“丹梯铁索”。
这里是一处的红岩峭壁,两旁空旷,无所依傍。
崖壁右下方石刻“宜若登天”,说明了它的险峻…… 丹梯铁索的上端是霞关,旧称海山门,为登山踏的隘口。
爬上丹梯铁索,站在这里虽能纵目如簇的翠峰、似练的锦江,但两旁千丈丹崖直落涧底,令人心悸目眩,不敢久滞流连,😄赶紧闪了…… 海螺岩澹归墓石刻 澹归乃崇祯十三年(1640年)登进士,授官为山东临清知州。
不久清攻陷桂林,澹归出家为僧。
澹归和尚(1614-1680)墓位于海螺峰基部,塔墓始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毁于清乾隆年间,1987年别传寺本焕和尚住持重修。
左侧有邹宗尧【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任韶州仁化知县】所题“最上乘”三字。
右侧岩顶悬崖上,有清代李煦【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任韶州知府】所题“海螺岩”三个大字。
晚秀岩。
每当夕阳西下,常见万紫千红、漫天云霞尽入襟带,故名。
明末太仆卿海阳姚亦若曾带领家眷隐居于此,现大部分已损坏倒塌。
草悬岩。
此岩岩口向北,远望山北诸山,烟帆上下,恍如天然画图。
明末苍梧道长朱丹鸣与处士陈二酉同隐于此岩。
水帘岩。
半月形,清瀑万溇,自海螺顶而下,状如霏玉喷珠,帘幕低垂,故名水帘岩。
明末侍御史贺康年曾带家眷隐居在这里。
火烧岩,又名夜光岩。
洞高约20米,长约60米,深5-10米。
傍晚时分,晚霞与红色的洞壁交相辉映,灿烂如火,故名。
虹桥拥翠。
位于海螺峰与宝珠峰中间的背山谷地。
这里有四米长的巨石,势如长虹,又平整如桥面,是由海螺峰去宝珠峰的通道。
“桥”的两侧,一边下临深壑,一边连着山崖。
连着山崖的一边,篁竹繁生,葱茏翠郁,清幽奇秀。
舵石。
丹霞之顶,三峰耸峙,形似船舵,故名。
因时有烟岚笼罩,白云环绕,登临其上,如入仙境,故又名“舵石朝曦”。
松树坳。
“青青交道杉,森郁互参倚”,由"虹桥"继续往东行,有一片松林,如海如云。
山风徐来,林海松涛哗然作乐,在这里聆听大自然的天簌…… 僧帽峰。
此峰前高后低,就像是僧人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独占鳌头 ” 片鳞岩。
一个风化而成的扁平洞穴,长达30米、深不过3--5米,因洞顶有几片小型蜂窝状凹穴,形如鳞片,故名。
清代有僧居住,清末荒废。
龙王泉。
方形水池一口,水池上方为龙头出水口。
水源出自宝珠峰上,水池上方岩壁镌刻“龙王泉”三字。
韶音亭。
相传,距今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经过此地,登山而奏韶乐,美妙动听的乐曲,周围的山石亦为之动容,变成形状奇异的“三十六石”,故名。
旁有丹霞山本土文人龙兆康楷书《韶音亭记》。
“绿海丹山” 雪岩寺。
明末崇祯年间,这里就被开辟为佛寺,岩顶悬崖,有清初书法家三韩高承爵所题“雪岩”二字。
民国后期,雪岩寺荒废,像被盗。
现存主体建筑均为晚清、民国时期重修。
在海螺峰龙王岩前,有一丹霞古十二景之一的乳泉春溜。
清代顺治年间,仁化有一读书人,叫刘松涛,在此攻读诗书,见甘泉清爽,即凿井两口,取名乳泉。
现有石刻三字“石乳泉”,泉水自岩下汩汩而出,清冽甘甜,滑如石乳…… 距离409米的主峰长老峰(观日亭)还有60米…… 下山咯…… 双喜台。
长老峰东侧崖壁有然“囍”字,高约5米,宽3米,乃大自然鬼斧工的杰作,形如古代的阳刻摩崖石刻,2009年8月被发现。
双囍台下面的观景台也因而得名“观囍台”。
人们都有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愿望,所以很多游客都在这里留影。
沿着丹霞栈道(长老峰云崖观光栈道)下山,全长近500米…… 眼前这山峰是陀螺?帽子?还是潜水艇? 此峰就像一根定海针,插在山顶之上,叫天柱石,也称蜡烛峰,是丹霞山一大奇峰。
一线天(福音峡)。
这里悬崖相依,两山并立,相距不过数尺,远观之则只见蓝天一线,这里是四条路交汇的路口。
前往翔龙湖景区,根据路标寻找与阳元石齐名的阴元石…… 阴元石(少阴石)。
在翔龙湖景区湖尾处,沿汇龙溪上玉女台,在这高山竟秀的树林里,路旁有一块“天下绝景”——阴元石。
岩高4.5米,最宽5米。
竖状洞穴高3米,宽3-15厘米,被称之为“母亲石”、和“生之门”。
下午5点左右,眼看就要下雨了,翔龙湖码头上要出景区的游客早已开启了人人人人的排队模式…… 翔龙湖位于长老峰南侧,因其湖面轮廓酷似一条腾飞的龙而得名。
从龙头龙尾总长1350米,水深18米。
湖边金龟山夹一半开石峡,湖水进入恰成龙须,故名龙须涧。
乘坐游艇,穿过玉带桥,看两岸青山徐徐后移,听"锦水滩声"悄送情歌…… 若能驾一叶扁舟,于碧波中寻幽揽胜,倾听那龙吟似的汩汩泉声,在流波撷胜的过程定会有种“千山依序入画屏”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