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图形在说话--记录市教研员张新春老师的「数与形」一课
1年前 (2024-04-17)
精美的图形在说话--记录市教研员张新春老师的「数与形」一课研究院 张新春,长沙市教科院数学教研员。
看到张老师我就不由自主想到苏轼的这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也自然而然成为我们口中的“男”。
通过我们二小段组长与张老师的多次沟通,让我们今天会和新春老师面对面,学习他的这一节《数与形》。
用张老师自己的话说:难得老师们喜欢,我也期待与孩子们的作。
今天他的这节课与去年在杭州千课万人展示的时候又修改了许多,再次让我们感受到学者的研究风范。
或者说更接地气,让孩子在玩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基本的数学思想,做到了属于张老师的“”。
这是在杭州的千课万人课堂实录,我们先学习一下。
「湖南教育二月C下」 今天的课前面导入一样,到范例启示部分进行了调整😊没有再强调用两种方法去计算,而是先呈现5×5的网格,让学生说算式。
再根据算式想网格。
(个人比较喜欢这个细小的环节,用知识的本身吸引学生,并让学生从表现上联系数与形,从而引出课题) 再出现两幅一样的5×5的网格图,让学生观察是不是一样(生答一样) 然后出现1+2+3+4+5+4+3+2+1和5×5这两个算式,再次观察是不是一样?你会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一样问题在哪里呢? (这个环节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一样的形表现出来不一样的数,开始听课过程我并没有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目的是为了凸显什么?) 在后续听课和讲座中我了解到张老师的进一步理解,渗透一幅图两种算法的重要性。
也就是算两次这种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
学生在习题纸5×5的格子里自己找出1.2.3.4.5.4.3.2.1师通过软件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其中两种类型如图所示(图一依次数的)(图二斜着涂色) 「这个环节和千课万人的课有了改进,让五年级学生自己去格子图上涂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素养。
」 让学生说一说哪幅图漂亮一点?为什么漂亮的秘密在什么地方! 学生发现不用计算,可以体现一种对称美和谐美。
老师适时引导到可以用屏幕拉一拉的方法,(大幕拉开)轻松过渡到6×6,4×4,10×10等,并在这个过程中反复运用通过图形说算式,通过算式想图形,进一步沟通数与形的关系。
学生的第二次活动。
要求学生换一种涂法,看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要求有规则的,可以不断推广的,也就是大幕可以拉开的。
学生在活动中呈现了上述三种画法。
1+8+16ϕ×51+3+5+7+9ϕ×51+4+8+8+4ϕ×5在评价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发现一三种都不能拉开,只有第二种可以。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1+3+5+7+9ϕ×5利用大幕拉开图,引出图二如果是6×6要怎么写算式,生1+3+5+7+9+11师提问:1+3+5+……+( )㴐×10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了一会回答(19)(此环节的设计也特别精彩,再次用数与形结,渗透一幅图的两种算法,训练学生用图形去发现规律,根据规律去解决问题) 活动三:学生自己用图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12+14+18+……+132 这个环节和前面千课万人展示课设计一样,用正方形和线段图解决 "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百般好, 隔裂分家万事休"。
让学生谈感受 拓展部分: 设计如图的习题:一个大三角形分成四个部分,然后移动这四个部分,发现中间空出一块,这是为什么呢?(理解形基于数的价值,数对形的作用) 课后孩子们与张老师进一步的探讨 张老师关于这节课的思考 我的思考: 精美的图形在说话。
好的课程+好学的老师=学习的强磁场,所有怀有教育梦想的人,在这里感应强烈!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会带给学生学习、生存发展的高质量,师生学习共同体有质量,不是用简单的一个“放”字就能体现的,对我们老师的挑战更大。
我们要有思考,才能往前进,思维的事情必须要被实践,要靠我们的双手产生科技去完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数学,用数学的文字和语言来表达,才能构成最简单、最和谐的形式。
看到张老师我就不由自主想到苏轼的这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也自然而然成为我们口中的“男”。
通过我们二小段组长与张老师的多次沟通,让我们今天会和新春老师面对面,学习他的这一节《数与形》。
用张老师自己的话说:难得老师们喜欢,我也期待与孩子们的作。
今天他的这节课与去年在杭州千课万人展示的时候又修改了许多,再次让我们感受到学者的研究风范。
或者说更接地气,让孩子在玩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基本的数学思想,做到了属于张老师的“”。
这是在杭州的千课万人课堂实录,我们先学习一下。
「湖南教育二月C下」 今天的课前面导入一样,到范例启示部分进行了调整😊没有再强调用两种方法去计算,而是先呈现5×5的网格,让学生说算式。
再根据算式想网格。
(个人比较喜欢这个细小的环节,用知识的本身吸引学生,并让学生从表现上联系数与形,从而引出课题) 再出现两幅一样的5×5的网格图,让学生观察是不是一样(生答一样) 然后出现1+2+3+4+5+4+3+2+1和5×5这两个算式,再次观察是不是一样?你会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一样问题在哪里呢? (这个环节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一样的形表现出来不一样的数,开始听课过程我并没有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目的是为了凸显什么?) 在后续听课和讲座中我了解到张老师的进一步理解,渗透一幅图两种算法的重要性。
也就是算两次这种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
学生在习题纸5×5的格子里自己找出1.2.3.4.5.4.3.2.1师通过软件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其中两种类型如图所示(图一依次数的)(图二斜着涂色) 「这个环节和千课万人的课有了改进,让五年级学生自己去格子图上涂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素养。
」 让学生说一说哪幅图漂亮一点?为什么漂亮的秘密在什么地方! 学生发现不用计算,可以体现一种对称美和谐美。
老师适时引导到可以用屏幕拉一拉的方法,(大幕拉开)轻松过渡到6×6,4×4,10×10等,并在这个过程中反复运用通过图形说算式,通过算式想图形,进一步沟通数与形的关系。
学生的第二次活动。
要求学生换一种涂法,看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要求有规则的,可以不断推广的,也就是大幕可以拉开的。
学生在活动中呈现了上述三种画法。
1+8+16ϕ×51+3+5+7+9ϕ×51+4+8+8+4ϕ×5在评价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发现一三种都不能拉开,只有第二种可以。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1+3+5+7+9ϕ×5利用大幕拉开图,引出图二如果是6×6要怎么写算式,生1+3+5+7+9+11师提问:1+3+5+……+( )㴐×10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了一会回答(19)(此环节的设计也特别精彩,再次用数与形结,渗透一幅图的两种算法,训练学生用图形去发现规律,根据规律去解决问题) 活动三:学生自己用图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12+14+18+……+132 这个环节和前面千课万人展示课设计一样,用正方形和线段图解决 "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百般好, 隔裂分家万事休"。
让学生谈感受 拓展部分: 设计如图的习题:一个大三角形分成四个部分,然后移动这四个部分,发现中间空出一块,这是为什么呢?(理解形基于数的价值,数对形的作用) 课后孩子们与张老师进一步的探讨 张老师关于这节课的思考 我的思考: 精美的图形在说话。
好的课程+好学的老师=学习的强磁场,所有怀有教育梦想的人,在这里感应强烈!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会带给学生学习、生存发展的高质量,师生学习共同体有质量,不是用简单的一个“放”字就能体现的,对我们老师的挑战更大。
我们要有思考,才能往前进,思维的事情必须要被实践,要靠我们的双手产生科技去完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数学,用数学的文字和语言来表达,才能构成最简单、最和谐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