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开花墙外香
1年前 (2024-04-17)
墙内开花墙外香一轮明月 前排左起庄熙明、朱爱、裘德懋、李颢、常宇川、牛铭裕、霍銮鏘。
后排左起周元芳、胡善珠、黄崧青、卢建纲、李凌云、倪佩英、徐经莲。
老专家风采之六——-采访百岁老专家龚谦仁 院志编纂中,一个绕不过去的篇目——-援外题材横亘眼前。
说到援外题材,援朝、援柬、援非,国人援了一个甲子都不止,哪次不是轰轰烈烈。
我院是一家有着155年历史的老院,历史上有着多次援外、援边(包括、援疆、援滇)以及抗震救灾的熠熠生辉印记。
网上搜到了一张非常珍贵的老照片,是摄于1951年我院批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全体队员的照片,遗憾的是人去影在,只能凭照追思。
前排左一为龚谦仁(现100岁)、后排右二为黄硕麟(现99岁)。
时间就像一个关不上的水龙头,岁月流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要回顾的人和事实在太多,尤其是援朝,年代久远,健在的见证人不多了。
其实,抗美援朝医疗队也一样,健在的同样屈指可数。
然而次年第三批抗美援朝志愿手术医疗队中,有两位队员今健在,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其中一位就是居住在魔都西南一隅的一个美丽小区,住着一位精矍铄、耳聪目明、步履矫健、思路清晰的当年医疗队员,今年100岁高龄的期颐老人龚谦仁。
打开院史扉页,找到派遣援朝医疗队的图表,龚谦仁的名字赫然在目,旁边还有个星号,那是立功受奖的标志。
龚谦仁,1920.3出生,出身于旧军人家庭,父亲是国民中将,中学时代的龚谦仁,父亲希望他以后读军校从戎,而他立志学医,虽未遂父愿,但医生职业亦高大上,社会地位不低,乃父遂首肯,并许下诺言送他去英国留学。
龚谦仁旧时填卡报名照。
然而龚谦仁放弃了英伦之行,考入了同德医学院,1946年毕业后,经人介绍入职公济医院外科。
入职公济后业务进步飞快,受到院长、外科主任器重和青睐。
他德语基础深厚,能与来自奥地利的修女大姆姆赫海伦用德语会话。
1949年上海解放,原院长朱仰高辞职,将欲赴台发展的计划透露于他,携他同行。
他受到新思想的教育,婉拒于朱。
之后,潜心于无影灯下手术台专心治病救人。
共和国尚在襁褓之中,侵朝战争爆发,援朝工作就此启动。
现在追溯的是抗美援朝医疗队的往事。
龚老在寓所接受现场采访,敬听老专家娓娓道来。
1952年,龚谦仁主动请缨,成为医疗队的一员,那年他只有31岁,处于美好的青春年华,没有考虑个人生死安危,家庭牵挂,毅然奔赴前线,戍卫祖国,跨过了鸭绿江。
成为一名战地白鸽,有着别样的光荣。
今天我们院志办一行六人驱车前去采访龚谦仁老先生,听这位四十年代就入职的公济老臣,讲述在战火生入死,为最可爱的人,救死扶伤的故事。
罕见的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手术医疗队所填写的登记表。
一份十分珍贵的资料,资源。
院志办工作人员与龚老影留念。
在和平年代的风和雨顺里再去回首那些年的战火硝烟,隔着历史的藩篱,却尽显了厚重与沧桑,大气与凛然。
抗美援朝战争过去已60余年,死亡的胁迫早已淡褪,当年的残迹与参与者也已渐渐消逝于历史。
据说志愿军伤员以炸伤为主,占62%,枪伤仅占16.2%以上,由于山地崎岖,志愿军救护以人力担架为主要方式。
入朝以来,早期由于没有固定治疗点,或在山沟或在坑道进行手术,有了地上防空伪装手术室之后,白天、黑夜,手术都可进行。
感念战场上那一个个最可爱的人,那些被帝国主义、被残酷屠戮迫不及待剥夺走生的年轻的士们,最多要完成60余人手术任务,从扩创、固定到开胸、开腹,从修补、矫形到再建、再造,无不全力以赴,他的手术刀大有用武之地,为他荣立三等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怀着对祖国的崇敬之情和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以自己的行动缓解了志愿军医务工作者紧张的局面,抢救了无数志愿军官和朝鲜群众的生。
减轻了许许多多的志愿军官和朝鲜群众的伤痛。
在朝鲜战场,无论志愿军战士,还是医疗队员,都在炮火连天生入死,和死亡相伴。
谈起细菌战,煤气罐子一样的从天而降,摔成两半,全是些苍蝇、跳蚤、蚊子,能从枪林弹雨中活着凯旋回国,本身就是战争的烙印。
龚老的学术著作 龚谦仁在公济医院奋斗了十年(调动时已更名市立人民医院),亲眼目睹医院的蒸蒸日上与发展,解放后一流专家乐文照、任廷桂的加盟,业务上得益匪浅,调动前已是高年资主治医师。
1955年任廷桂找他谈话,告知被调往上海当时的私立医院、创建于1918年的南洋医院(当时原址还在金陵中路、马当路口,后迁重庆南路)工作,就是后来的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
不久他去支援大屯煤电公司职工中心医院担任副院长,并在那里工作了四年。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从大屯回上海来到卢湾区东南医院任副院长,主抓外科业务。
他离开公济(市一)后业务、仕途在卢中心如行云流水、一马平川,副高、正高,副院长,还加入了九三学社。
公济(市一)医院无疑成了造星工厂,肥水也流外人田,墙内栽培的花木,释放的香味越墙外溢,墙外一片幽香芬芳。
其实,我院墙内开放、墙外飘香的花朵不止龚谦仁老先生一人,还有不少在公济(市一)受到哺育培育,锻炼成长的专业人才,被选拔上级领导机关或他院,担任领导职务,或赴外埠医学院担任院长、教书育人(且待下次再述)。
我院永远是造星工厂,甘为他人做嫁衣,墙内开花墙外香。
后排左起周元芳、胡善珠、黄崧青、卢建纲、李凌云、倪佩英、徐经莲。
老专家风采之六——-采访百岁老专家龚谦仁 院志编纂中,一个绕不过去的篇目——-援外题材横亘眼前。
说到援外题材,援朝、援柬、援非,国人援了一个甲子都不止,哪次不是轰轰烈烈。
我院是一家有着155年历史的老院,历史上有着多次援外、援边(包括、援疆、援滇)以及抗震救灾的熠熠生辉印记。
网上搜到了一张非常珍贵的老照片,是摄于1951年我院批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全体队员的照片,遗憾的是人去影在,只能凭照追思。
前排左一为龚谦仁(现100岁)、后排右二为黄硕麟(现99岁)。
时间就像一个关不上的水龙头,岁月流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要回顾的人和事实在太多,尤其是援朝,年代久远,健在的见证人不多了。
其实,抗美援朝医疗队也一样,健在的同样屈指可数。
然而次年第三批抗美援朝志愿手术医疗队中,有两位队员今健在,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其中一位就是居住在魔都西南一隅的一个美丽小区,住着一位精矍铄、耳聪目明、步履矫健、思路清晰的当年医疗队员,今年100岁高龄的期颐老人龚谦仁。
打开院史扉页,找到派遣援朝医疗队的图表,龚谦仁的名字赫然在目,旁边还有个星号,那是立功受奖的标志。
龚谦仁,1920.3出生,出身于旧军人家庭,父亲是国民中将,中学时代的龚谦仁,父亲希望他以后读军校从戎,而他立志学医,虽未遂父愿,但医生职业亦高大上,社会地位不低,乃父遂首肯,并许下诺言送他去英国留学。
龚谦仁旧时填卡报名照。
然而龚谦仁放弃了英伦之行,考入了同德医学院,1946年毕业后,经人介绍入职公济医院外科。
入职公济后业务进步飞快,受到院长、外科主任器重和青睐。
他德语基础深厚,能与来自奥地利的修女大姆姆赫海伦用德语会话。
1949年上海解放,原院长朱仰高辞职,将欲赴台发展的计划透露于他,携他同行。
他受到新思想的教育,婉拒于朱。
之后,潜心于无影灯下手术台专心治病救人。
共和国尚在襁褓之中,侵朝战争爆发,援朝工作就此启动。
现在追溯的是抗美援朝医疗队的往事。
龚老在寓所接受现场采访,敬听老专家娓娓道来。
1952年,龚谦仁主动请缨,成为医疗队的一员,那年他只有31岁,处于美好的青春年华,没有考虑个人生死安危,家庭牵挂,毅然奔赴前线,戍卫祖国,跨过了鸭绿江。
成为一名战地白鸽,有着别样的光荣。
今天我们院志办一行六人驱车前去采访龚谦仁老先生,听这位四十年代就入职的公济老臣,讲述在战火生入死,为最可爱的人,救死扶伤的故事。
罕见的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手术医疗队所填写的登记表。
一份十分珍贵的资料,资源。
院志办工作人员与龚老影留念。
在和平年代的风和雨顺里再去回首那些年的战火硝烟,隔着历史的藩篱,却尽显了厚重与沧桑,大气与凛然。
抗美援朝战争过去已60余年,死亡的胁迫早已淡褪,当年的残迹与参与者也已渐渐消逝于历史。
据说志愿军伤员以炸伤为主,占62%,枪伤仅占16.2%以上,由于山地崎岖,志愿军救护以人力担架为主要方式。
入朝以来,早期由于没有固定治疗点,或在山沟或在坑道进行手术,有了地上防空伪装手术室之后,白天、黑夜,手术都可进行。
感念战场上那一个个最可爱的人,那些被帝国主义、被残酷屠戮迫不及待剥夺走生的年轻的士们,最多要完成60余人手术任务,从扩创、固定到开胸、开腹,从修补、矫形到再建、再造,无不全力以赴,他的手术刀大有用武之地,为他荣立三等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怀着对祖国的崇敬之情和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以自己的行动缓解了志愿军医务工作者紧张的局面,抢救了无数志愿军官和朝鲜群众的生。
减轻了许许多多的志愿军官和朝鲜群众的伤痛。
在朝鲜战场,无论志愿军战士,还是医疗队员,都在炮火连天生入死,和死亡相伴。
谈起细菌战,煤气罐子一样的从天而降,摔成两半,全是些苍蝇、跳蚤、蚊子,能从枪林弹雨中活着凯旋回国,本身就是战争的烙印。
龚老的学术著作 龚谦仁在公济医院奋斗了十年(调动时已更名市立人民医院),亲眼目睹医院的蒸蒸日上与发展,解放后一流专家乐文照、任廷桂的加盟,业务上得益匪浅,调动前已是高年资主治医师。
1955年任廷桂找他谈话,告知被调往上海当时的私立医院、创建于1918年的南洋医院(当时原址还在金陵中路、马当路口,后迁重庆南路)工作,就是后来的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
不久他去支援大屯煤电公司职工中心医院担任副院长,并在那里工作了四年。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从大屯回上海来到卢湾区东南医院任副院长,主抓外科业务。
他离开公济(市一)后业务、仕途在卢中心如行云流水、一马平川,副高、正高,副院长,还加入了九三学社。
公济(市一)医院无疑成了造星工厂,肥水也流外人田,墙内栽培的花木,释放的香味越墙外溢,墙外一片幽香芬芳。
其实,我院墙内开放、墙外飘香的花朵不止龚谦仁老先生一人,还有不少在公济(市一)受到哺育培育,锻炼成长的专业人才,被选拔上级领导机关或他院,担任领导职务,或赴外埠医学院担任院长、教书育人(且待下次再述)。
我院永远是造星工厂,甘为他人做嫁衣,墙内开花墙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