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9吋黑白电视机吗?
8个月前 (04-17)
还记得9吋黑白电视机吗?丹增香巴 🍀 还记得9吋黑白电视机吗?【转载】 作者:老调重弹 我的初中同学在他的QQ日志中记述了上世纪70年代看黑白电视机的轶事,昨天我把它转帖到这里。
不知咋的,论坛改版后帖子不见了,复又帖之。
一些老邻居坐在巷子里 (注:江汉路邮局旁的兴业里)咵天(武汉方言聊天)时,见到我往往就兴致勃勃地咵到当年在我家看九英寸黑白电视的“盛况”。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工厂上班,月工资从二十二元才加到三十六元。
不过我从小受我母亲勤俭持家的影响,工作几年还能小有积蓄。
我这个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当然对市面上很少谋面的电视机特感兴趣,跃跃欲购。
那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物质匮乏,再加上人们手上很少人有余钱,除了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外,很少有其它消费。
上了百元的电子商品很少有人问津。
我不同,那时单身一人,虽工资蛮低,但生活节俭,还小有积蓄。
平常无事就爱看那商店厨窗摆放的电视机。
有个朋友跟我透露个消息,说他有个朋友从外地带回一台9英寸“襄阳”牌电视机(当时我国还没有彩色电视机),要以220元的原价转让。
我一听说价格不算贵,用我积攒的钱买下还有多的,就和朋友一起去抱回了家。
我不爱张扬,一个人下班回家就关着门看,记得看的是新播放的电视剧,应该称话剧电视剧“李自成”。
由于我朋友很多一来二去,都知道了我有台电视机了。
街坊邻居,同学,朋友都到我家来看电视,后来厂里同事知道了,还坐三四站路的公汽从宿舍赶来看电视节目。
从此人们成了习惯,一吃了晚饭后就来我家看电视,有的怕抢不到座位还自带板凳。
人越来越多,一间房挤不下一直排到房外顶着墙为止。
那时的电视节目与市面紧俏的影片放映同步。
特别是放映日本电影“望乡”和“追捕”时,其盛况难以言表。
一部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有那么样热烈的盛况,现代人可能说我是夸张,吹牛,我确实没夸张、吹牛。
当时的房间还在,邻居没走,很多人都可以回忆当时的情景。
只能说我国的改革的步伐太快,发展得令人难以信置而已。
那年的春节。
为了渲染节日的气氛,住隔壁的弟媳妇要我把电视摆在她房间里看。
记得大年初一一早播放的是刚开禁的影片黄梅戏“天仙配”。
楼上在银行工作的邻居,也是朋友的妈妈,一大早下楼来看,看到动情的情节泪流满面,抽泣不停。
弟媳妇开玩笑地说,大初一的看这片子真.....。
电视看了几年后,我周围的一有些人先后买了电视。
来我家看电视的人也逐渐少了,我的九英寸电视,也越来越不吃香了。
我以我仅有的电子基础水平,将九寸电视机改成了十二寸,请我厂里的老木匠同事,按我画的尺寸做了个木外壳,刷上油漆又成了一台大的“新”的电视。
过了几年,我交了女朋友也就是我现在的夫人。
又让她把电视拿到农村去“哄动”了一阵。
女朋友家在鄂州农村,带回电视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湾及附近。
一到晚上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女朋友家,盛况。
女朋友家也不负众望,搬出大四方桌放在门前空地上,再架上板凳,再搁上电视摆放好,接上电源,拉出天线。
电视机前围满村里大人小孩,年迈老人,翘首以望,期盼着电视的开映。
可是,在当时中国大城市电视才开始进入家庭,还只能用电视天线接收到为数不多的几个电视台的节目。
信号怎么会覆盖到县城,更何况农村呢? 女朋友的二位哥哥不停地扭动着几个镟钮,不停地转换着天线的方向。
但来看电视的人们始终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
电视屏幕光亮不停地闪烁晃动着,有时候也能出现一下不规则的图像画面。
几个小时人们都不愿离去,总期待着能多看到几个画面,那怕是一晃而过也是好的,这毕竟是人生回。
只到很晚了关了电视,纯朴的人们才情不自愿地离开。
一直到一九八0年我们结婚时,那台电视机又作为嫁妆,摆放在最显眼的四方桌上,用红线系着,贴上大红喜字。
桌子两边各绑一根长杠子,由抬嫁妆的人抬着和其它嫁妆一起从湾子里游到镇里,又在镇里“风光”了一回,才上车回到武汉我的家。
时光已过去了三十年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令现代人难以置信。
在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家的电视经历了从9英寸“襄阳”牌黑白机,到改装成12英寸黑白机,后来又凭外贸的关系买了台“福日”16英寸彩色机,在市面上刚上市遥控平面直角屏幕显示21英寸“三星”牌彩电时,我又及时换了一台,前几年我又换成29英寸“长虹”牌彩电的全过程。
现在年龄已过了赶时髦的时代了,要不然我又要换台平板机了哟。
但不管现在电视发展多么快速、先进,多么更人性化、理想化,也没有我的9英寸黑白电视机当年的“风光”和“哄动”了。
不知咋的,论坛改版后帖子不见了,复又帖之。
一些老邻居坐在巷子里 (注:江汉路邮局旁的兴业里)咵天(武汉方言聊天)时,见到我往往就兴致勃勃地咵到当年在我家看九英寸黑白电视的“盛况”。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工厂上班,月工资从二十二元才加到三十六元。
不过我从小受我母亲勤俭持家的影响,工作几年还能小有积蓄。
我这个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当然对市面上很少谋面的电视机特感兴趣,跃跃欲购。
那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物质匮乏,再加上人们手上很少人有余钱,除了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外,很少有其它消费。
上了百元的电子商品很少有人问津。
我不同,那时单身一人,虽工资蛮低,但生活节俭,还小有积蓄。
平常无事就爱看那商店厨窗摆放的电视机。
有个朋友跟我透露个消息,说他有个朋友从外地带回一台9英寸“襄阳”牌电视机(当时我国还没有彩色电视机),要以220元的原价转让。
我一听说价格不算贵,用我积攒的钱买下还有多的,就和朋友一起去抱回了家。
我不爱张扬,一个人下班回家就关着门看,记得看的是新播放的电视剧,应该称话剧电视剧“李自成”。
由于我朋友很多一来二去,都知道了我有台电视机了。
街坊邻居,同学,朋友都到我家来看电视,后来厂里同事知道了,还坐三四站路的公汽从宿舍赶来看电视节目。
从此人们成了习惯,一吃了晚饭后就来我家看电视,有的怕抢不到座位还自带板凳。
人越来越多,一间房挤不下一直排到房外顶着墙为止。
那时的电视节目与市面紧俏的影片放映同步。
特别是放映日本电影“望乡”和“追捕”时,其盛况难以言表。
一部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有那么样热烈的盛况,现代人可能说我是夸张,吹牛,我确实没夸张、吹牛。
当时的房间还在,邻居没走,很多人都可以回忆当时的情景。
只能说我国的改革的步伐太快,发展得令人难以信置而已。
那年的春节。
为了渲染节日的气氛,住隔壁的弟媳妇要我把电视摆在她房间里看。
记得大年初一一早播放的是刚开禁的影片黄梅戏“天仙配”。
楼上在银行工作的邻居,也是朋友的妈妈,一大早下楼来看,看到动情的情节泪流满面,抽泣不停。
弟媳妇开玩笑地说,大初一的看这片子真.....。
电视看了几年后,我周围的一有些人先后买了电视。
来我家看电视的人也逐渐少了,我的九英寸电视,也越来越不吃香了。
我以我仅有的电子基础水平,将九寸电视机改成了十二寸,请我厂里的老木匠同事,按我画的尺寸做了个木外壳,刷上油漆又成了一台大的“新”的电视。
过了几年,我交了女朋友也就是我现在的夫人。
又让她把电视拿到农村去“哄动”了一阵。
女朋友家在鄂州农村,带回电视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湾及附近。
一到晚上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女朋友家,盛况。
女朋友家也不负众望,搬出大四方桌放在门前空地上,再架上板凳,再搁上电视摆放好,接上电源,拉出天线。
电视机前围满村里大人小孩,年迈老人,翘首以望,期盼着电视的开映。
可是,在当时中国大城市电视才开始进入家庭,还只能用电视天线接收到为数不多的几个电视台的节目。
信号怎么会覆盖到县城,更何况农村呢? 女朋友的二位哥哥不停地扭动着几个镟钮,不停地转换着天线的方向。
但来看电视的人们始终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
电视屏幕光亮不停地闪烁晃动着,有时候也能出现一下不规则的图像画面。
几个小时人们都不愿离去,总期待着能多看到几个画面,那怕是一晃而过也是好的,这毕竟是人生回。
只到很晚了关了电视,纯朴的人们才情不自愿地离开。
一直到一九八0年我们结婚时,那台电视机又作为嫁妆,摆放在最显眼的四方桌上,用红线系着,贴上大红喜字。
桌子两边各绑一根长杠子,由抬嫁妆的人抬着和其它嫁妆一起从湾子里游到镇里,又在镇里“风光”了一回,才上车回到武汉我的家。
时光已过去了三十年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令现代人难以置信。
在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家的电视经历了从9英寸“襄阳”牌黑白机,到改装成12英寸黑白机,后来又凭外贸的关系买了台“福日”16英寸彩色机,在市面上刚上市遥控平面直角屏幕显示21英寸“三星”牌彩电时,我又及时换了一台,前几年我又换成29英寸“长虹”牌彩电的全过程。
现在年龄已过了赶时髦的时代了,要不然我又要换台平板机了哟。
但不管现在电视发展多么快速、先进,多么更人性化、理想化,也没有我的9英寸黑白电视机当年的“风光”和“哄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