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杜甫 <登高>

1年前 (2024-04-17)
赏析杜甫 刘祖荣 杜甫lt 登高 gt.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lt登高gt ,语言精练,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既高又远,可谓大气磅礴,景象万千。
常常被誉 “七言律诗”,广为解读。
此诗看似哀怨苦恨,实则作者对人生仍满怀希望,蕴含着化悲愤为力量的不屈精。
诗中八句四联,每联皆呈对立互动,阴阳互补之势。
首联 : "风急" 对 "渚清",先写猿声之凄厉,后述飞鸟之欣悦。
颔联 : "无边" 对 "不尽", 先写草木萧瑟,后述江水源源不绝。
颈联 : "万里" 对 "百年",先写他乡漂泊悲愁 ,后述寻台之志弥坚。
尾联 : "苦恨" 对 "新停", 先写自己年老体衰,后述且尽杯酒的潇洒豁达。
尤其是颈联,每句7字都可做无数个组,无穷的联想。
编辑《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曾旁注“十四字十层”,上句:作客(客居、寄居、飘泊)——常作客——在秋天常作客——在悲凉的秋天(不是“金秋”)常作客——在万里之外的悲秋常作客。
下句:登台——独自登台——病中独自登台——多病之身独自登台——百年人生中的多病之身独自登台。
我认为远不止十层。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行诗句的关键字在“客"与“台",如同火山爆发口,前面描述的能量汇聚到一点而迸湧。
什么样的客?什么样的台?.客 : 有应邀,有被迫 常作 : 不想为而为之的无奈 秋 : 指时节和外在环境悲 : 是处境和心情紧紧围绕 万里 : 将 " 秋 " 与" 客" 的伤感放大了无数倍。
.万里之客,路途想象其险恶。
秋日之客,时节想象其情怀。
悲秋之客,想象其时代背景。
作客之次数,想象其贫困处境。
作客之无奈心理,想象其痛苦。
.台 : 施展才华之地,亦是理想的高峰独登: 孤军奋战,依然雄心不减病 : 是自身状况,亦是时代灾难多 : 把体弱和困厄联系一起 百年 : 将 " 多" 与" 独 " 之无奈感延伸,但又有屡败屡战的坚强意志。
.独自之台,想象其自娱自乐。
一生之台,想象其远大抱负。
多病之台,想象其高处寒凉。
登台之次数,想象其顽强斗志。
登台之衰弱躯体,想象其艰辛。
杜甫(公元712-770年)的诗歌被誉为" 诗史 ",具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反映着那风雨飘摇时代里人民的真实声音。
. 此诗约写于公元766年,杜甫离开成都草堂,避居夔州(今重庆市北部)。
在这不到两年的期间,诗人作了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包括«秋兴八首»等佳作。
奇异的创作,亦是杜甫迈入生的阶段。
登高者难免有壮怀之感,如今已垂垂老矣的作者,自是没有年青时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 然杜甫明知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深谙"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不管何时何地何年纪,不理身苦家苦登高苦,仍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 刘祖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