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六年级榜样教师

1年前 (2024-04-17)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六年级榜样教师汝阳县外国语小学 丁向格老师 (一) 在外小这片土地上,有这样一群追寻梦想的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教育。
而我便是一粒种子,一粒新教育的种子。
我呼吸着春的气息,在外小新教育的沃土中萌生……真为自己和学生们感到庆幸!是新教育我和外小六三班的几十个孩子们,走上了共读共写之路。
每天清晨,我们沐浴着阳光,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开启新的。
我们共吟春之歌,夏之曲,秋之谣,冬之韵……我们徜徉在古诗词中,一起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每个宁静的夜晚,我会和孩子们共读《爱的教育》,我们共同体会书中小主人公们的喜怒哀乐。
我们会抽时间在课堂上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
这样的课堂,轻松而又自由;这样的课堂,让我和孩子们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近!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我发现孩子们变了,是新教育这种师生共读共写模式,改变了孩子们的生状态。
他们刚开始敷衍了事,而现在都能够一丝不苟的读书,孩子们慢慢的爱上了阅读!而我自己也变了,新教育改变了我的教学状态,我的课堂不再单纯为应试教育而存在,我更加关注生个体的成长。
新教育为唯分数论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语文教育的春天来了! 我愿撇开眼前的浮华和喧嚣,沉醉在和孩子们共读共写的路上。
静心和他们一起阅读,一起成长,做最朴实的语文教学,默默地践行新教育。
做擦亮星星的人,让我的孩子们都可以成为最亮的星星!我愿积蓄力量,不断反思进步,为幸福完整的生飞翔一试锋芒。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在新教育的沃土中吐蕊、扎根…… 郭佳美老师 (二)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师,是这个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
而教育的真谛就是将知识转化成为智慧。
蓦然间,“新教育”的春风已悄然吹洒遍了外小的每寸土地.....开放的心态,进取的精,务实的作风,伴随着我御风而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新教育所倡导的正不谋而。
不论是书香校园、教室、理念共读;还是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口才,无一不是体现出教师须以身作则,学生才会有法可效。
希望,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做到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只是知识,更有对未来,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何培基老师 (三)怀揣梦想,用心育人。
用实际行动诠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在自读中充实与提高,在共读中交流与分享,在随笔中记录与体会,在心得中感悟与升华。
与学生共读共写,营造书香校园;一、推行课前三分钟演讲。
让每位同学都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分享晚上自己读到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交流中锻炼演讲能力。
更自信,更阳光。
二、缔造教室。
设立班名为追梦班,班歌为《明天会更好》,以努力形成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班集体为愿景。
和孩子们一起,用勤奋的汗水浇灌希望,用坚定的步伐追逐梦想。
三、督促学生家庭图书角的建设。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家庭图书角的建设已全部完成。
每晚,孩子们在完成作业以后,在这里尽情地吮吸书本上的知识。
总之,新教育如火如荼。
我会更加用心做好这个践行者! 康晓云老师 (四)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
《新教育》这本书给我注入力量,为我指引了方向,让我开始努力去自我。
读书是每一个人的精食粮。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正是这个道理。
在新教育的指引下,学校积极践行师生共读,师生共写随笔。
我们班也开始跟随学校的脚步,让每一个孩子都开始共读一本书,让学生遨游在书香的海洋里;让我也开始努力,挤出时间去充实自我,阅读量。
每次中午来校进班,看到学生们一个个都捧着我们班共读的书籍《草房子》,读得津津有味,让我深深感受到新教育的魅力。
愿学生们在新教育的陪伴下,越走越远。
李增丽老师 (五)接触“新教育”之初,我对新教育的认识只停留在字面上,其中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一句话是新教育的核心理念。
近段时间,通过学校一系列活动的实施和开展:师生共读,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攀升自我;缔造教室,构建班级愿景;课前三分钟培养口才......我对这一核心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新教育实实在在的魅力。
书籍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财富,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良好的阅读思考,写作习惯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终身受益;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孩子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自信心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安身立之本。
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我们的学生正在养成一种终身受益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正在积极、热情、自信的投入学习之中,成为真正有竞争力的人,这不正是我们教师幸福的教育生活吗? 朱向乐老师 (六)通过接触《新教育》这本书,使我明白阅读教育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要多读书,并且在读书后要及时写出教育随笔。
因为教师仅仅站在的肩膀上还不够,还要学会教育反思,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新教育提出“共读、共写、共生活。
”因此我与学生们共读《爱的教育》,共读一本书,拉进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与学生共写随笔,让我们了解师生各自的想法;师生共读,让我们一起成长;师生共读不仅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而且也让老师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而沉淀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