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见皇帝的时候 大臣为什么甩袖子再跪拜
清朝官员见皇帝时左右拍甩一下袖子再跪拜,有何原因和意义?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我们经常在清宫剧里看到:大臣觐见皇帝时,甚接太监传圣旨、赏赐时,都会先左右各拍甩一下袖子,然后扑通跪拜在地上。 初见这个场面,觉得怪异、滑稽,毕竟这是中国历朝历代罕见的。 其实,这既与满人的生活习惯有关,也与清朝统治者的观念有关。 清朝官员跪拜时先拍后甩袖子,有以下几个原因和意义。 一. 满清服饰的“哇哈”设计传统 清朝官服由满人旗装演变而来。 满人长期过着渔猎、骑射生活,衣服袖子长、窄瘦,便于身体活动。袖口有一处护盖,满语称为“哇哈”。 满人生活的东北地区,长期寒冷、风大。渔猎、骑马抖缰挥鞭、弯弓射箭、干活做事时,则根据实际需要,“哇哈”可以翻卷上去,利于上臂活动;也可以放下来,遮护手腕,防寒保暖。 其实我国北方地区汉族的衣袖也有类似的设计款式,叫箭袖。 它的袖口比上臂部分紧窄一些,宽厚袖口容易上翻,便于骑射和劳作。同时,把袖口放下来,也可以保护手腕、保暖御寒。 因而,从军服、官服到百姓常服,箭袖广为流传,成为汉服的袖制之一。 满人入关后,保留了旗装的传统设计特色,也吸收了汉族宽大袖口的休闲特色、箭袖的实用优点。 清朝官服的上衣衣袖,由三部分组成: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 官员尤其是文臣无需在户外理政,因而清朝官服没有明显的“哇哈”护盖设计。但是上衣衣袖有熨褶,布料比较坚硬,时常翻卷就会有折痕,影响朝服的美观。 因而,我们看到清朝官员是在拍打袖口,其实源于满人把“哇哈”翻下来的习惯性动作,叫“放哇哈”。 二.整理仪容仪表 满人在干活做事时会把“哇哈”翻卷上去,否则会放下来。 例如我们看到清朝官员写字或拿东西时,总会先习惯性地把手臂抬起来,让袖口往下滑溜一下,露出手腕,以便于手臂活动。 觐见皇帝是高的场礼遇,首要的是仪容仪表。总不于卷着袖口、一副干活的样子去会见吧?那么就需要“放哇哈”。 这就好比现代男士穿长袖衬衫,做事时把袖子翻卷上去,见领导汇报工作或者在正规场,就得把袖子放下来。 因而清朝官员“放哇哈”的动作,是在整理仪容仪表,表明对皇帝的尊敬。 三.表明清白、忠贞 古代皇帝被近臣刺杀的事例不少。因而规定朝堂之上不能带武器,避免戎相见。 即使武将觐见皇帝时,往往得摘盔卸甲,否则就是大不敬,甚还会被非议为图谋不轨。 如果是皇帝偶尔接见的人,会被侍卫搜身检查。 中国汉族古人的袖口宽大,里面可以放置奏折、书本、扇子、银两、银票、短剑。 清朝官服也吸收了袖口宽大的这个特点,显得休闲、飘逸。 因而,清朝官员“面圣”时拍打袖口,再甩一下,是表明自己身上没有藏匿银两、银票、利器。 此举表示自己清白、忠贞,既不会对皇帝构身安全威胁,也表明自己两袖清风、廉政。 四. 清朝统治者的观念 上面说了,清朝官服的上衣衣袖设计风格,与汉族的箭袖接近,但有明显差异。 箭袖是直筒平口,而清朝官服的袖口形状如马蹄,因而称为马蹄袖。 这种设计,既与满人的骑射生活传统有关,也符统治者的观念心态。 在清朝之前的中国历朝历代,臣民见到皇帝一般都是躬身或者单膝下跪行礼,而到了清朝则是双膝下跪、叩首。 甚皇帝不在场,只要见到与皇帝有关的物品如圣旨、赏赐物时,也会如此。 清朝官员“面圣”时拍打袖口,再甩一下,双膝跪地、叩首,双手撑地、形如马蹄,做牛做马、任皇帝驱使。 高高在上的皇帝,自然乐见其形,心情愉悦。偶尔惺惺作态说一声“爱卿平身”,臣下得赶紧感激皇恩浩荡。 古人有句话“跪天跪地跪父母”。而到了清朝,给别人下跪成为常态。其实这是一种役和才心态。 上级见上司,平民见官,都会膝盖发软,行跪拜大礼。 双膝下跪、叩首,也就是五体投地,这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最尊敬、最虔诚的礼节。 这种礼制,从开始就低人一等,人格尊严丧失。 清朝统治者的畸形观念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心态和习惯,到晚清发挥到,官员见了洋大人也跪拜。 重视繁文缛节,降低人格尊严,显示严格的等级礼法,维持封建专制统治。 这种观念心态,也使得满清统治必然走向腐朽没落,被西方列强欺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