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亲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个政策是怎么形成的
还不知道:古代和亲是如何形成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和亲政策自古争议颇多,文人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存亡怎么只能靠一个女人来决定,可和亲的背后,牵扯的是军事,政治上的博弈。战争是政治上的延续,对于历代中央朝廷,和亲政策是对外政治军事上的的纽带,和亲政策被看作国家对外谋划的依据。 中原王朝面对周边少数民族自古就有各种对策,孔子曾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臧文仲认为:"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汉代和亲的伊始就是汉初刘邦力量的不足,而采取刘敬的和亲政策,来实现日后的力量转化。对于和亲这一政策,历来看法都存在着争议。而汉唐时代的和亲政策在整个封建王朝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一、 敌强我弱下和亲的重要程度 1、汉代初和亲的由来和作用 和亲一词曾见于先秦典籍《礼记礼察》中:"礼仪积而民和亲",在汉之前就曾有和亲例子,但真正上升为国家政策的应是在汉代。《汉书·匈传》说:"昔和亲之论发于刘敬"。刘邦建立汉朝初期对匈用,但因为政策失误和力量差距,才有了刘邦"白登之围"的耻辱,但为了保住汉朝刚刚稳定的局面, 刘邦只能采取刘敬的"和亲"政策,希望通过时间等待双方实力的调换,先稳定国家政治局势,恢复生产,以图来日对匈的进攻。此,和亲政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安抚边疆国家的政治手段。 汉武帝前期和亲多是为了保障实力,稳定生产,因而和亲公主往往携带大量财物,公主是汉匈的政治纽扣,是双方联系的纽带,然而 ,汉王朝并未因此获得真正的和平,其时匈仍旧频繁侵盗北方边境 ,文帝不得不大量增加戍边军队,致使军备紧张。 十四年冬,匈单于率十四万骑入侵边境,连续攻破多地,侯骑直抵雍甘泉。皇帝震怒 ,想要御驾亲征。匈在边塞大肆掳掠足有月余 ,才被前来作战的汉军击退。到了文帝后元二年六月文帝再次与匈和亲 ,这是再一次屈辱的"城下之盟"。《通鉴·文帝后元二年》云: "匈连岁入边 ,杀掠人民,畜产甚多;而云中、辽东最甚 ,郡万余人。 上患之 ,乃使使遗匈书。 单于亦使当户报谢,复与匈和亲。" 匈的的骑机动性强,而中原军队多以步为主,因而匈军队就是打了就跑,打不过换个地方,无论如何,汉朝军队难以应对。因此,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和亲,只能是汉朝的办法。 2、唐代借助匈力量获得帮助 在冷器时代,骑就相当于现在的坦克,是一种重型机动部队,在平坦地区百人的骑部队可以冲破千人的步队伍,采用的打法也是机动灵活,因此骑重要不言而喻。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在太原起初期曾向突厥提出过和亲之议。斡旋于李渊与突厥之间的刘文静向始毕可汗允诺: "愿与可汗马共入京师 ,人众土地予唐公 ,财帛金宝入突厥。"可汗心动 ,欣然同意 ,于是迅速遣发士和马匹前来作此"交易"。李渊毕竟相当了解突厥的秉性 ,只是有限度地接纳了突厥的军队与马匹 ,因此没有让突厥人过分肆虐于中原大地。 即使如此 ,李渊为争霸天下而借助于域外武装的客观事实却十分明显。 利用和亲换得自身力量的,为李渊提供了起初期提供快速积累。 二、 实力互换和亲成为政治上的博弈 1、利用和亲离间各国 离间计时常有,而利用和亲来使多国之间发生战争不可不说是一种高明手段。汉武帝时期就曾派遣使者和乌孙国和亲,乌孙国是匈统治下的国家,在和匈发生矛盾时,武帝派人与之商议,通过策反乌孙实现对匈后方的来实现对匈的有力牵制。 乌孙和汉的的和亲在更多上是对匈无形牵制,然而在事实上,虽然双方联确实削弱了匈力量但是在战争之后,中国为此大动干戈 ,调发大军十余万,分五路,深入敌后千里 ,其代价也是很大;于乌孙方面 ,付出代价少可获利巨大。与其说是汉廷与乌孙联手击匈,倒不如说是汉朝庇护乌孙,不但使之免遭匈侵犯 ,还让乌孙获利。这一效果与当初武帝实施和亲时的目的相去甚远。 一方面汉和匈时常对抗,另一方面还要还要维护乌孙国友谊,时常送去大量金银财宝,对于汉来说其中收益很可能是甚微的。但和亲的政治作用仍旧不可忽视。 2、双方表示友谊的和亲 两国交好,互为联姻,昭宣时代汉匈友谊下的昭君出塞就是典型事例。昭君出塞延续了汉匈两地友谊,推动了双方联系的紧密,从而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而同样的,为了表达两国之间友谊,和亲就成为一个政治前提,在古人观念里,相互嫁娶好友的亲戚是代表双方友谊的一种表示,到了国家层面,只有两个国家有了共同的利益目标,有了一定的政治联系双方才可相互信任,因此和亲在当时看来更像是签订了一种友谊关系的契约,一旦和亲,契约生成,双方就要相互扶持。 双方相互的连接本身是国家利益的体现,和亲对于双方来说实质上只是一种附属品,但在于双方关系上,和亲不是根本,只能算作前提,因此和亲本身在不同时间下和情形下也是有着不同的影响。 三、结语 面对和亲政策的利弊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作用大小,我们还应关注的是在当时的时代下,和亲政策从古今一直存在,和亲促进了血缘的融,促进了多民族的统一,但很多人也认为国家安危不能仅仅依靠女子,国家间的联系也不能靠女子来维持,诸般说法皆有道理,但我们面对和亲的利弊,我们不仅要从主客观上看,还要分析不同情况下,和亲带来的不同问题,以此分析,才是对和亲利弊问题最好的判断。 参考文献: 1、《礼记礼察》 2、《汉书·匈传》 3、《通鉴·文帝后元二年》